当年,多么年轻的脸庞
2020-06-19 上午 10:45   作者:阿瑞   
分享

1

  2005年《光明日报》刊出一则新闻: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罗致平先生,因病于2005年6月1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

  1951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设立专门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第四组,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建立之始,罗致平先生在1978年民族研究所组成学术委员会时任学术委员,1943年5月出版的《经济科学》(王亚南在坪石国立中山大学经济系主办的杂志)第5期,刊载了罗致平撰写的“经济发展阶段之分析与批判”一文。罗致平先生1911年4月12日出生于英属北婆罗洲(今马来西亚),12岁回国求学,广州白鹤洞协和神学院是他就读的第一所大学,他发表此文时年32岁。罗致平先生逝世一年后,先生的女儿撰文以“父亲的微笑”纪念之。

1

图为同期刊载戴錞隆同学和罗致平老师文章的《经济科学》第五期目录

2

同期刊载的文章包括戴錞隆同学的文章“论经济与法律”

  与罗致平先生同期刊载的文章包括经济系学生戴錞隆同学的文章“论经济与法律”,师生在《经济科学》双月刊发表学术文章是王亚南先生主持下的学术活动特点之一,武阳司成为少年指点江山的制高点。

2

图为1940年法学院法律系学生戴錞隆照片

  江西籍同学戴錞隆从厦门大学转学到中山大学,戴同学1942年转正式生,1944年法学院法律系毕业,在湖南大学任法律系主任,在这里与同门学长擦肩而过,就是余志宏同学,但他们都与两位武阳司的老师相关,就是王亚南和李达,在校时余志宏发表的文章“中国商业资本发展之特质”,同期发表文章的还有涂西畴同学,他们后来在湖南重逢。

  余志宏1916年生于湖南醴陵,1937年进入国立中山大学经济系,还没有毕业就走出校门参加抗日游击队,后又入校复学,再师从王亚南,毕业后回湖南。1947年,在周里(解放后任湖南省委书记)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统战工作,成为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秘书,1948年担任湖南省工委策反小组组长,成功策反程潜,实现湖南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任军代表接管湖南大学,1956年协助李达重新创建武汉大学哲学系,1962年为哲学系主任。

1

图为余志宏照片

3

图为1943年有王亚南、余志宏、涂西畴文章的《经济科学》目录

  在《经济科学》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同学还有廖建祥,194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系后留校,1965年进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任党组副书记、副所长,1979年任党组书记、所长,1980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任党组书记,同年参加许涤新先带领的代表团访问美国经济学界。

4

图为廖建祥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在坪石印刷的《经济科学》的文章“怎样研究农业经济”,廖先生晚年仍致力于广东农业经济研究

  陈其人先生1943年11月27日新生入学成为王亚南先生的学生,1924年9月18日出生,入学时年方19岁,永久的通信地址是新会县第八区大马乡,家长通信地址是广州龙津东路鸿福西角道23号,父亲陈天一。陈其人同学先在家自修参加考试,在坪石被录取并经新生集训合格后入学中山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开始武阳司的学生生活,从此成为政治经济学者。时光如梭,陈其人先生1947年毕业,1952年在复旦大学任教,在复旦大学成为国际政治系教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者,2017年94岁去世。

5

图为陈其人同学入学登记的照片,藏于广州档案馆

6

图为1943年坪石法学院经济系注册的新生名单,藏于广州档案馆

  国立中山大学附中学生、东莞学生尹可权,永久通信地址是东莞寮步永信店,在中山大学附中毕业,考入法学院经济学系,时年22岁。

7

图为尹可权同学入学照

  与陈其人同学同时入学的张荣添同学,中学毕业于澳门培正中学,澳门沙角俾利喇街102号地下,永久通信地址是广州西关逢源南约34号之一,中学毕业后考上复旦大学,上海沦陷后,借读经济学系二年级。

8

图为1943年张荣添同学入学照

  吴震乾同学在广雅中学毕业后,就读暨南大学,西迁时留家休学两年,转学1942年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四年级,永久通信地址是东莞新沥新圩美兰圃。

9

图为吴震乾同学入学照

  香港年轻学子因为战时,不少也进入了坪石,颜静仪同学中学毕业于圣玛利亚英文书院,入学香港官立罗富国师范学院,1943年转学考试及格,成为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英语系三年级学生。

10

图为香港学生黎宗慕、颜静仪同学入学照

  同伴还有香港圣心中学毕业的黎宗慕,在香港官立罗富国师范学院就读,1942年转学进入管埠的师范学院英语系一年级。

  忆当年,他们脸庞是如此之年轻!

0

 

 

  (感谢广州档案馆协助提供资料文献。)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