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镜头中的“坪石往事”
2024-04-29 下午 03:3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广州日报”   
分享

1

中大师生、村民围观黄际遇教授(谢君豪饰演)写春联。

2

影片《坪石先生》重现英国学者李约瑟到访中山大学的历史场景。

3

著有《几何学》《代数学》的数学元老黄际遇教授为学生上课。

4

黄际遇教授带学生躲避日军飞机轰炸。

5

黄际遇教授女儿婚礼一场戏,直到深夜才杀青。

6 

200名以上的群演参演了“坪石火车站”的逃难戏。

7

黄际遇教授写信一场戏,书法“手替”是《坪石先生》导演甘小二。

8

《坪石先生》拍摄日军轰炸戏场面,表现烽火岁月中的残酷与艰辛。

  乐昌坪石,位于湘粤交界的五岭南麓、武江河畔,中原与岭南流通的南北货物均在武江水路接驳转运。鼎盛时期,坪石拥有近三十个码头,大小作坊、商业会馆近千间,店铺林立,人气旺盛。

  尽管1936年粤汉铁路开通后,铁路运输逐渐取代了水运,但是,抗日战争时期,坪石成了广东沿海的“大后方”,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多所学校师生迁至老坪石一带避战,坪石老街再度繁荣一时,有“小广州”的美称。

  如今,古码头依旧,但码头后面的世界,早已沧海桑田。曾经的坪石老街靠近河岸处、西京古道旁,如今长满了油菜花,往日市井、码头人声鼎沸的景象日渐远去。

  (一)

  今年1月,坪石又热闹了起来。电影《坪石先生》剧组十几辆设备车辆,拉着浩浩荡荡近一百号人,到坪石及周边村镇取景拍摄。电影讲述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多所学校迁移至粤北坪石,坚持教学、救亡图存的传奇故事。这些学校的老师、教授们,被后人尊称为“坪石先生”。

  “坪石拍电影了。”电影拍摄档期安排在1月至3月,需要大量“群演”,出镜人数最多的一场戏需要500多名“群演”。剧组向社会发出招募公告后,立即引来了许多当地群众报名。

  周边村镇的居民,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尤其是坪石镇皈塘村、三星坪、塘口村、黄圃镇一带。就在1月12日电影开机拍摄当天,皈塘村就来了五六十人当“群演”。

  虽然群众当演员的热情很高涨,但大部分群演还是以围观看热闹、“吃瓜”为主,并不像横店群演那样“专业”,所以,其间也闹出不少“笑话”。

  有一场戏,情节是中国香港演员谢君豪饰演的黄际遇教授写春联,场景是在抗战时中山大学校门口,中大师生、村民一边围观一边议论纷纷。导演刚一喊“停”,录音师助理急匆匆地跑过来,分拨开围观人群,拼命压住想笑的表情,小心翼翼地问:“刚才哪位老师说的‘点赞’?麦克风录音很清楚的,拍下一条可不兴说这个了。当年是民国,没有这个词。”现场哄堂大笑。

  (二)

  坪石这个地方不大,抗战时期的武江沿岸、城镇街道两边清一色全是低矮的瓦房,各大学也没有充足经费和人力物力马上兴建像样的教学建筑。分散式办学,就成了中山大学的选择:校本部设于坪石老街,工学院设于三星坪,法学院设于武阳司……各学院之间有的相距数百里,主要靠水路来往。

  在群山环抱的坪石,武江沿岸依山排列着中山大学的校舍:有些学院是借用村民祠堂、房屋作为教室,有些学院搭建木板、竹片墙、杉树皮屋顶的简易教室。导演一喊“开机”,画面中看到青瓦灰墙,炊烟袅袅,穿着长衫戏服的“坪石先生”们,穿行在村里纵横交错的石板小巷,赶着去给学生上课。一下课,又要赶往下一个课室,一脚高一脚低,先生们徒步在西京古道穿行,重现当年“坪石先生”及大学生们的苦行僧生活。

  (三)

  当年抗战时期,不但校舍、设备简陋,图书杂志尤其贫乏。当时的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杜定友,由广东演员蒋中炜饰演,他扮演的这个馆长角色,为了搜集图书资料四处奔波。但空袭一来,或者战事吃紧、师生们转移时,“馆长”的这些宝贝家当,就成了别人眼中的“累赘”,不得不雇用大量“挑夫”才能运走。

  当天,剧组清晨5点开始化妆,上百号人天没亮就开始排队集合,被大巴拉到草鞋岭拍外景。在片场,等待是常态。演员们等了4个多小时,直到上午9点多,经过多次排练后,才正式开拍大场面的戏。

  更要命的是这场图书馆搬迁的戏在冬天拍摄,赶上粤北地区的冻雨、下雪天气,白雪漫山、玉树琼枝,虽然看起来很美,但地上泥泞,还有积水,一众主演、群演的戏服无论裤脚、裙边,一下地不久就沾满泥渍,冷风一吹贴在腿上,冻得人打寒颤。

  记者曾经问过一个饰演挑夫的群演大叔的感受,大叔表示,尽管辛苦,但电影镜头对着他的那一刻,他就开始兴奋起来,“感觉很奇妙,很有成就感”。他曾经看过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一个‘死跑龙套的’,对着空旷的大海大喊‘努力、奋斗’,现在的我太有共鸣了。”

 

  (原文发布于“广州日报”,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