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小村里的百年拜占庭式古堡,前座祠堂沟通历史与未来
2024-01-08 下午 03:0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飞一般自游”   
分享

1

宝树楼

  开平碉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塘口镇“出力”不少,它是开平的碉楼之乡,各种精美建筑散落乡间。这些建筑多半是民宅,但有一座学校建筑,虽然名气不大,却绝不逊色于自力村和立园的那些名楼,非常值得探访。

  这座建筑名叫宝树楼,设计者也是南屏学校的设计者——谢济众。它的宏伟程度在开平乃至江门地区民国老学校建筑中可谓首屈一指,独特的拜占庭风格更是独树一帜,是真正的建筑瑰宝。

2

宝树楼侧面

  宝树楼位于开平潭口镇潭溪墟,邻近立园。它实际上属于荣山谢公祠的一部分,也是学校的一部分。

3

一侧的高矮塔楼

  与开平、台山许多老学校一样,荣山谢公祠也同时承担着祠堂与学堂的功能。前有祠堂的宝树堂,后有学校的宝树楼。1921年,潭溪谢氏族人重修荣山谢公祠,打造了一个即使放到今天也令人惊叹的建筑群,从此屹立于潭溪墟。

  潭溪墟是旧时墟集,如今建筑新旧杂陈,但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为主,整体乏善可陈。当地将之粉刷一新,意欲打造围绕立园和自力村等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域的文创地带,暂时来看并不算成功,毕竟建筑缺乏特色,过新的粉刷也让视觉效果变得奇怪。穿过墟市,导航提示在一个小岔路口拐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前行,宝树楼的拜占庭式塔楼跃于眼前。

4

荣山谢公祠外立面

  如今的荣山谢公祠与宝树楼,被纳入塘口镇中心幼儿园的校园内,因此无法入内。幼儿园原先是塘口镇潭溪小学,学校撤并后,旧校舍经过改造,如今变成了幼儿园。

5

80年代的潭溪学校校门

  顺着围墙溜达,可以见到旧时潭溪学校的校门,砖石校门非常简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建,“潭溪学校”四个古朴大字刻在灰白色校门上。透过铁门栏杆的缝隙望进去,可以见到荣山谢公祠的正面。

  祠堂外观非常西化,大门前的柱廊上方,有西式对称山花。红色大门上方有“荣山谢公祠”五个大字,两侧有“蛟腾淝水,凤起东山”八个大字。查资料可见,虽然外观西化,但祠堂内部的宝树堂仍是典型的中式结构。

6

荣山谢公祠大门

  “宝树”二字颇有意涵,它是谢氏最负盛名的堂号,取自“芝兰玉树”之意,比喻后代人才辈出。荣山谢公祠两侧的青云巷口,便各自刻着“芝兰“与”玉树”。

  东晋时期的谢氏是一等一的名门望族,谢安和谢玄可谓最知名的人物。据说在一次家庭聚会上,谢安问道:“为何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呢?”谢玄的回答是:“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这话的意思是养育子女,就仿佛芝兰玉树,总希望它们在自家庭院中茁壮成长,为家门增添光彩。此后,谢家后人世代以“宝树”自勉。

7

宝树楼与操场

  荣山指潭溪谢氏的始祖谢荣山,据说他身上还有一段感人的寻子故事。谢荣山生活于六百多年前,也就是元末明初时期。当时战乱频仍,谢荣山早年与儿子谢文闰失散。经过数年寻找,终于在如今广东湛江雷州一带找到了文闰,但此时文闰已被雷州府通判刘道垣收养。谢荣山知道自己与刘道垣地位悬殊,难以争回孩子,加上自己数年来始终为此事奔波,结果如今却咫尺天涯,只能潸然泪下。刘道垣听闻后,被谢荣山所感动,主动提出与谢荣山共同抚养谢文闰。后来刘道垣干脆辞官,变卖家产,跟随谢荣山定居潭溪,在此终老。

  这事肯定是真的,因为谢荣山留下遗训,后世子孙必须先拜刘道垣再拜自己。潭边村谢氏族谱更是将刘道垣列入,恭称为“刘恩祖”,并将其彩像悬挂于祠堂。至于故事是否有所粉饰,则不确定。不过可以确认的是,数百年来,谢荣山的后人在塘口镇的潭溪、南屏、以敬和北义等村落繁衍生根,分散于五十多个自然村,如今族人更是遍布世界各地。

  沿着围墙继续前行,便可见到祠堂后面的宝树楼侧面。圆柱形的塔楼一高一矮,分居两翼。在我看不到的另外一端,也有两个同样的高矮塔楼。

8

宝树楼侧面

  这种拜占庭风格的塔楼,在开平乃至整个江门地区都非常少见。转到如今的幼儿园大门处,操场上是滑梯等游乐设施。荣山谢公祠的建筑向后延伸,从墙体曲线可以看出它与宝树楼之间有个天井。四个高矮塔楼的宝树楼体量极大,仿若一座城堡。楼高四层,四楼上方有西式山墙,“宝树楼”三个大字上是精美山花。

  据说,宝树楼内部天井后方是一个木梁盖青瓦的礼堂,非常别致,可惜我无从得见。无缘的还有两旁的旋转楼梯,不过在楼外可以见到墙身上的一个个瞭望孔和射击孔。瞭望孔和射击孔加强了外部防御,旋转楼梯也增加了内部的防御空间。

  荣山谢公祠于1921年底改造完工后,于次年春天办起全乡性的学校,最初定名为广仁学校,也就是潭溪学校的前身。

  设计者谢济众是塘口南屏村岗岭里人,年少出洋,在澳洲悉尼从事木工业,为人踏实有信用,并热心公益,是当地捐资办学的代表人物。

  上世纪初的潭溪,教育氛围并不理想,只有一所乐群学校,规模很小,仅能容纳二三十人,教育模式也是四书五经那一套,只维持了两年便停办。

  谢济众与谢美寿、谢维栋等归侨倡导办学,希望的是兴建新式学校,办新式教育。校舍标准极高,如此大体量的建筑,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当时祠堂部分兼做教室,宝树楼则是学校的师生宿舍。当时开平匪患猖獗,所以谢济众对防卫功能考虑最多,有必要时,师生只要避于宝树楼,就可算是“固若鸡汤”。

  “宝树楼”三个大字则来自于香港殷实商人谢家宝。谢家宝祖籍塘口仓前村,夫人何柏龄是20世纪初香港华人首富何东的女儿。谢家宝最初任职日本邮船公司华人经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愤然辞职,个人经营花店。他热心公益事务,曾捐建养老院,也曾掌管东华医院和保良局,1937年被委任为非官守太平绅士。

  如今去香港电影资料馆,还可以见到谢家宝拍摄的不少旧时黑白片段,多半拍摄于1930年左右,呈现了当时香港社会风貌,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荣山谢公祠与宝树楼的教育功能,一直持续到2012年。在90年的办学历史中,它哺育了一代代塘口孩童。对于谢氏一族而言,荣山谢公祠所承担的并不仅仅是祭祀祖先的功能,更象征着传承与未来。

  可贵的是,它们所构成的潭溪学校,从一开始就在归侨们的引导下推进新式教育。作为侨乡,潭溪一带就像开平、台山的其他地方一样,展示着自己的开放与包容,努力与世界文明接轨。

9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飞一般自游”,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