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峡古道:走湾区新游径,品古道旧时光
2022-04-29 下午 02:2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广州欧科”   
分享

  肇庆有一个森林公园,建立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道上,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风景和清新的空气,还承载着属于羚羊峡古道、属于肇庆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分布在古道上,与行人一同欣赏着羚羊峡千百年来未变的美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建设,“羚羊峡古道”这个名称再次出现在众人的视野里,羚羊峡古道是什么?它去往哪里?在这条古道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羚羊峡的森林公园

险峻河山·百年古道

  羚羊峡地处广东肇庆,由羚羊山和烂柯山夹西江而成。羚羊峡地势险要,山高水深,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著名诗人梁佩兰,曾著诗描写羚羊峡的惊险:“交广咽喉路,中流见峡迎。果然天设险,不似地空平。”

  山体的高差与深邃的河水共同造就了羚羊峡的美景,羚羊峡旁的古栈道森林公园如今是不少当地人踏青和散步的首选之处,人们既可以从森林公园的步道上俯瞰美不胜收的西江美景,也可以顺着道路前往平坦的河滩,与清澈的江水近距离接触。

1

图为宽阔的西江,江面上时有轮船经过。 

2

图为江岸边干净的码头河滩。

  位于羚羊峡的这个森林公园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2018年,在澳门举办的“世界旅游经济论坛·2018”中,广东省人民政府首倡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2020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14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推介文章,其中就包括了位于肇庆市端州区羚羊山上的羚羊峡古道。羚羊峡古道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森林公园的改建中与现代旅游步道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并通过文化遗产游径的推介再一次被提高了知名度。

3

图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羚羊峡古道段。(图片来源: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

 

羚羊峡古道之始

  位于羚羊山山麓沿江边修筑的羚羊峡古道,最早是由纤夫踩踏而成的栈道。在明代,当地知县陆驹在原有的栈道基础上筑桥修路,使之正式形成官道。羚羊峡古道历经明、清和民国初年多次重修,是明代以来进出端州的重要陆上通道,和西江上沟通南北的水道相互映衬。

4

图为残留在岩石上的纤痕。

5

图为以流船滩为名的桥记录着纤夫的劳作历史。

  由于羚羊峡古道在交通运输上的重要性,历朝历代对古道进行了多次修缮,无数的商客与官员路过这条古道,这些活动造就了羚羊峡古道上的多种文物古迹。

 

裴公十九桥与清风阁摩崖石刻

6

  清嘉庆二年(1797年),高要知县裴盛清利用乾隆时期采购的石料,对羚羊岭古道加以修整,增筑桥至19座,极大方便了交通。人们为了纪念裴盛清筑桥的功德,在古道上的清风阁镌刻了“裴公十九桥”5个摩崖大字。清风阁摩崖石刻上除了刻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的“裴公十九桥”,还有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吴联所题的“江上清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张泉所题的“山川秀美”和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清朝兵部尚书彭玉麟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秋天所题的“天开灵岩”等字,已于1984年11月被肇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修峡石柱

7

  在清风阁摩崖石刻旁的拐角处,一个修峡时遗留的石柱矗立在道路中央,向人们述说着古人修筑羚羊峡的历史。

 

增修羚羊峡道(桥)碑

8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筑路建桥的始末以肇庆知府、翰林院编修杨希铨的名义,被撰写成“增修羚羊峡道(桥)碑志”,且被刻到用宋坑砚石作材料的石碑上,立于古道上的龙门茶亭旁边。碑名由本地著名才子彭泰来题写,碑上还刻有出资的绅士名字和肇庆府黄江厂、佛山巨丰行以及梧州有恒店等商铺名。旧碑已因故损毁,如今的龙门茶亭遗迹旁,竖立着复原的增修羚羊峡道(桥)碑记。

  与古道隔江对望的烂柯山不仅与羚羊山一道造就了险峻的羚羊峡古道,还为古道上过路的行人提供了丰富的传说故事。古人因这些传说有感而发的诗句被人们收集并篆刻,放置于古道两旁,也成为古道上独特的景观,为古道染上一丝传奇的色彩。

 

伦文叙与“望夫归”

9

  《广东新语·石语·望夫石》记载:“羚羊峡南亦有望夫石。……盖广东之贾,多赘于广西而不返,其怨妇皆以此石留人,西望而诅祝之。”传说变为望夫归石的女人是盼望着前往广西经商的丈夫的归来而化作石像。明代广东才子伦文叙在路过此地时,因望夫归石的传说写下诗句:“白石佳人住海旁,天为罗帐地为床;日为宝镜朝朝照,月作银灯夜夜光。千年不梳龙凤髻,万载不换紫罗裳;可怜不见亲夫面,痛哭江干恨断肠。”

 

烂柯山的故事

10

  南朝梁的任昉在其《述异记》里记载了烂柯山的传说:“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除去陆运交通功能,羚羊峡在近代还有着重要的军事地位,在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马口海战,还留存有肇庆现存的四座民国军事炮台之一羚山炮台,实物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向行人无声地展现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 

 

羚山炮台

11

图为羚山炮台内部。

  羚山炮台建于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坐南向北,钢筋水泥结构,平面呈“T”字形,地台内有入口、小门、炮台脚、炮眼等设施。该炮台为研究中华民国时期两广军阀混战及抗日战争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据民国《高要县志》记载:“民国九年,肇罗阳镇守使林虎为巩固郡城计,共筑炮台七座,并派兵驻守。”羚山炮台为肇庆现存四座炮台之一,也是西江抗日防御工事之一。

 

马口海战

12

图为立于羚羊峡南岸的海军马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后,国民党海军江防舰队一部分舰艇从虎门撤至西江,在羚羊峡设立粤桂江防总处,遏制日寇西进,保护西江上游和肇庆的安全。29日,日本海军进犯西江,江防总处派出6艘舰艇,由旗舰执信号舰舰长李锡熙率领,从肇庆江面出发,阻击日军西进。在激战中执信舰不幸中弹沉没,副舰长林春炘等23人阵亡,15人受伤。舰长李锡照受重伤后不治,以身殉国。为纪念抗日英雄,缅怀先烈,抗日战争结束后,政府在羚羊峡南岸的桃溪村设立了“海军马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羚羊峡旁的端砚之乡

  在行进过羚羊山陡峭的步道后,羚羊峡古道将会带领人们走进紧邻羚羊峡西侧的景福围旧堤。西江上的景福围是广东省著名的十大堤围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西起三棺峡,沿大鼎峡绕城而东抵羚羊峡,北接横跨旱峡的水矶堤,是古时肇庆府首要的堤防,直接关系到府城的安危。白石村以及宾日村、泰宁村、东禺村、沙湖村、河旁村、渡头村等众多肇庆的传统古村落在围堤的护佑下坐落在西江江岸边,共同孕育着古端州的人文与历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白石村,自古以来就是端砚的主要产地,能工巧匠辈出,称为端砚之乡。

13

图为白石村内保存的“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贡品事碑”。

  砚,为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之一。广东肇庆(旧称端州)出产的端砚,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长达1300多年历史的端砚,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一定程度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生活、艺术水平,其历史文化资源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弘扬传播。以白石村为首的端州区传统村落,自古以来就是端砚的主要产地,端砚的制作产业延续至今,在羚羊峡周边形成了许多端砚制作工坊古迹及砚石采集场遗址,更为羚羊峡增添了文化的厚度。

14

图为端石老坑洞遗址,位于羚羊峡端溪的老坑,是盛产端砚石之名坑。

  羚羊峡古道直至20世纪50年代后才随着现代交通的建设而荒废。2015年,肇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羚羊峡古栈道森林公园,修复羚羊峡古道。公园秉承古道历史文脉,修复总长9.2千米的古道和沿线文物古迹;依托独特的“峡、江、山”自然景观,规划建设龙门和下龙门驿站,并配套亭、廊和休息、观景、亲水平台等服务设施;在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种植梅花、樱花、桃花、禾雀花、无忧树等观花植物,营造四季花开的自然风光。而靠近羚羊山脚的景福围堤、西江沿岸坐落的传统古村落中的各类的古迹与羚羊峡古道一同成为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之一。

  随着新时代的新起点,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团队利用360VR全景技术,采集羚羊岭古道的空中、地面360VR全景影像,实现了羚羊岭古道的在线VR全景体验,大家可以通过VR全景展示方式游览羚羊峡古道的多样风情。

15

16

图为空中及地面全景观赏效果。

  长按扫描二维码,VR实景游览羚羊峡古道森林公园

17

  古道斜阳处,依旧笑西风。一起寻觅古道芳华,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吧。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广州欧科”,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