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提倡新兴木刻运动,与现代画家唐英伟结下不解之缘 在粤北的乡野寻找左联的星火(17)
2024-02-27 下午 02:3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北京晚报”   
分享

  编者按:

  1930年3月,在如今的上海多伦路201弄2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团体,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进行创作,与社会黑暗斗争。当时,在左联的号召下,美术家、戏剧家、社会科学家等联盟组织纷纷成立,形成左翼文化阵营,以文艺为铎,为国人敲响振聋发聩的时代声音。

  在南粤大地上,一批热血的潮籍文化青年前赴后继奔赴上海,成为左联的主要发起人或参与者,有“左联七常委”之一的洪灵菲,“左联五烈士”的冯锵,以及戴平万、丘东平、杜国庠、许涤新、许美勋、唐瑜、梅益、柯柏年等。在左联的影响下,陈波儿、郑正秋、蔡楚生等成为我国电影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以艺术为利器,为大众服务,参与抗日民族运动。

  1936年春,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而她的精神流向全国,汇入各条战线。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众多粤港澳院校为维系教育不堕,曾有一段迁徙办学的艰苦历程。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管埠这个深藏粤北的小山村,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办学地,众多左联文化人士走上战时学园的讲台。青山下,武江畔,有洪深、许幸之指导学生排练的身影,有穆木天、彭慧诵读新诗的语音,有符罗飞、唐英伟、刘仑手中画笔、刻刀的辗转。左联星火闪烁,用进步文艺丰富青年学子的生活,为他们驱散前路多艰的迷茫,陪伴他们走上爱国救国的道路。

  时光荏苒,战争阴霾消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强音。2018年以来,以许瑞生为核心代表的广东“三师”志愿者们沿着“韩江—上海滩—粤北管埠”这段时空路径,深入挖掘整理左联历史,重新发现左联与南粤大地的历史人文关联,构建南粤“左联”之旅以及诠释左联精神在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的星火传递。

  即日起,南粤古驿道网特辟《在粤北的乡野寻找左联的星火》专栏,跟随广东“三师”志愿者寻找左联的星火,致敬那些曾在动荡年代中照亮祖国未来的人。

 

鲁迅提倡新兴木刻运动,与现代画家唐英伟结下不解之缘

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北京晚报”

 

  阿瑞按:在坪石中山大学理学院泛黄的教师名册中,长长的名单中赫然发现一名字唐英伟,与任国荣先生同一页,家长一栏填唐公允,详细住址均是与其他老师一样——塘口理学院。认真查阅资料得知,在坪石1942年,坪石举行了一次大型的全国性的木刻展览,是中国木刻画家用手中木刻刀投向侵略者,发出的怒吼!这次展览就应该是与住在塘口村朱氏祠堂旁边的村民家中的一名老师有关。摘抄《北京晚报》吴兴文先生一文,让我们了解一点中国藏书票收藏家,配合李桦在广州推动版画,又在香港成立专业协会的唐英伟先生,又一位“坪石先生”!

 

  “中国木刻的复兴,形成艺术界转变的一个新现象,在国难日深的当儿,我们用刻做工具,唤醒全国民族意识这是最恰当的。所以在推进现代木刻的途径中,我们不能忽略下面二点:一是求木刻艺术的修养,二是木刻艺术的大众化,积极唤醒民族精神。”——唐英伟

1

《中国的血》封底印制的藏书票

  世人皆知鲁迅提倡的新兴木刻运动,是李桦与北方的“平津木刻研究会”取得了联系,把木刻传播到全国去。1935年在北方几个省市(包括上海)举行的“第一回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和1936年在南方几个城市(包括上海)举行的“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都是由李桦和全国各地从事木刻的同志共同努力的成果。特别是“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移到上海时,鲁迅非常高兴,带病去参观,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6月10日李桦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发起“现代版画研究会”(后简称“现代版画会”)。当时该校由广东国画研究会人李研山执掌,国画系大批聘用传统派画家;西画系有关良、谭华牧、何三峰等,而事实上关良等人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他们所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极具有吸引力。此时的李桦,除了素描教学之外,其它他的时间都在研究木刻。于是发起在校二年级学生参加“现代版画会”,在课外向他学习木刻。除了赖少其、陈仲纲等二十七人外,还包括国画系的学生唐英伟,因为上了李桦的素描课而加入。

2

1930年照片,李桦(中)和唐英伟(右)

  全体成员于当年6月16日开第一次筹备会议,讨论会章。6月19日正式成立会;决定每星期六开周展一次。9月16日至19日在市美礼堂开第一回月展内容作品125件。10月23日至26日在广东省民教馆,举办第二回月展共148件。12月17日出版《现代版画》半月刊第一期,上机印制五百本。由于机器印刷的效果不理想,第二期以后改用手工拓制。创刊当天至27日,在青年会客厅举办第一回半年展会员作品共316件。12月26日第一次征求会员,加入九人。来年的元旦,参加“平津木刻研究会”在北平太平庙,举办的“第一回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展出作品共160件。

  1935年5月4日至11日,唐英伟在青年会客厅,举办个人木展作品共112件,开始崭露头角。在“五四”运动十七周年纪念当天开展,不啻代表唐英伟追随鲁迅反对“五四”运动的变节者,与为有产阶级的走狗的欧化绅士们,表达的一种抗议之声。6月1日出版个人木刻集处女作《青空集》。10月15日至20日在山西榆次,举行个人木展共50件。可惜的是暑假过后,李桦被校方解聘,到了12月30日,检查全会会员,实际得九人。1936年1月24日至30日,唐英伟回到家乡广东省潮安县民教馆,举行个人木展作品共115件。2月10日唐英伟将作品移往杭州民教馆展出。

  主编《木刻界》,受到鲁迅肯定

  由于《现代版画》为了保证木刻的质量,以手工的方式刷印,最多只能印到一百册。为了进一步推广新兴木刻运动,李桦以“现代版画会”的名义,邀请唐英伟主编《木刻界》月刊,改采机器印刷的方式。一方面以杂志推广新兴木刻,《木刻界》于1936年3月15日开始筹备;一方面以巡回展览,团结各地的木刻同好,同月18日协助李桦筹备“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

3

鲁迅像(赵延年木刻作品)

  唐英伟于创刊前夕致函鲁迅,请他为《木刻界》撰文。鲁迅于3月23日回信:“中国的木刻,我看正面临危机,这名目是普及了,却不明白详细,也没有范本和参考书,只好以意为之,所以很难进步。此后除多多绍介别国木刻外,真必须有一种全国的木刻杂志才好;但自全国木刻展览后,似乎作者都已松懈,有的是专印自己的专集,并不选择。”给予唐英伟莫大的鼓励。

  另起一段,又说:“所以《木刻界》的出版,是极有意义的。不过我还是不写文章好。因为官老爷痛恨我的一切,只看名字,不管内容,登载我的文字,我既为了顾全出版物的推行,句句小心,而结果仍于推销有碍,真是不值得。”鲁迅虽然没有为它写文章,但是唐英伟每期出版后,都寄赠鲁迅一本,并用钢笔在封面空白处题“鲁迅先生校正,英伟敬赠。”有如跟老师交报告。

  唐英伟主编的《木刻界》月刊,于4月15日创刊。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评论,每期都有专论和重要文章;二是木刻作品,每期刊出木刻作品十幅,大多是“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的入选作品。每期印刷五百本,委托上海杂志公司广州支店总代售,发行到全国各地。他在《发刊的话》一文,说:

  “中国木刻的复兴,形成艺术界转变的一个新现象,在国难日深的当儿,我们用刻做工具,唤醒全国民族意识这是最恰当的。所以在推进现代木刻的途径中,我们不能忽略下面二点:一是求木刻艺术的修养,二是木刻艺术的大众化,积极唤醒民族精神。”

  除了《发刊的话》外,《木刻界》每期的封面都是唐英伟的木刻作品,同时发表一幅木刻作品,并且撰写每期的《编后记》。第二期5月15日出版,唐英伟发表专论《青年木刻家对于木刻应有的认识》,第三期6月15日出版,唐英伟除了专论《木刻的现实问题》一文外,并设“我创作木刻的经过”专辑,除唐英伟以外,以及胡其藻、陈烟桥、刘仑、李桦和赖少其等人共六篇;下一期续刊新波、刘惊白、海流的专文。

4

  1936年5月10日发出“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简章。5月28日至6月4日,在南宁博物馆举行“现代版画会”展览。6月30日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征集作品期满。7月1日唐英伟木刻长卷《国内大事记》(一─六)出版,原作长达六尺;同时出版《藏书票集》,收入十款藏书票。两部作品都参加这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

  同年5月,茅盾受到高尔基通过新闻报导,和图像纪录“在世上的一天”的启发,在《申报》与几份大众和文学期刊,刊登一则约稿通知,呼吁作家踊跃为一本《中国的一日》的书投稿。除了随笔、新闻报导、小品文外,并向艺术家约图画、照片和木刻等作品。6月初便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三千多件作品,最后这本报告文学作品集于1936年9月出版。最有创意的要数唐英伟提供的木刻长卷《国内大事记》,横向的展示处于动荡不安和战争之下的国家景象,细致地刻画了每个事件、风景、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人们的激情以及吶喊。

  鲁迅抱病参观木刻展

  7月5日配合“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木刻界》第四期提前十天出版专号。唐英伟特别撰写《全国木刻流动展览的意义》一文,说:“帝国主义者强辣的手段在不断的施行着,我们全领土的所有权,已经发生动摇;大众的生命财产,天天受到剥削,在这日趋恶化的社会过程中,不愿做奴隶的大众们,是不能盲哑的,沉默的,不反抗地而只是等待灭亡;在这生死最后关头的危难期中,我们要怒吼,反抗,而且要集合全国民众的力量作民族生存的战斗。──这是民族斗争的直接阵线。”

5

  “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就在出刊的当天,在的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展开。专号的封面是唐英伟一幅名为《前进》((图一))的木版画海报。为这场展览会定下了基调。7月10日闭幕以后,唐英伟将这些展览作品护送到杭州,在附近的绍兴举办。接着者警察查禁《木刻界》月刊。九月末巡回到上海展览,于10月6日至8日假基督教青年会九楼,以前开苏联版画的会场举行。

  10月8日展览举办的最后一天,鲁迅突然造访。据沙飞在《鲁迅先生在全国木刻展会场里》一文,记载:“((鲁迅))自今夏病过后,现在未全恢复,瘦得显得可以,可是他却十分兴奋地、很快乐在批评作品的好坏。……鲁迅先生徘徊了好些时才走,给与人们一个极亲切的印象。”遗憾的是,唐英伟已于上海开展后返回广州,鲁迅于十一天后病逝,永远地错过和鲁迅碰面的机会。

  推广新兴木刻

  唐英伟从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毕业后,在培正和华侨中学任教。他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怎样创作木刻》,同时在此杂志上发表了很多作品。由于理论促使实际工作需要,他在杭州《东南日报》副刊,开始发表连环木刻《火线》。自从“七七”抗战爆发后,深入各地举行巡回木刻展览,抗战期间在广州出版了一册《木刻》。来年暑假,赴广西流动展览一个月。

  1938年秋季,唐英伟到达香港。先在渔业研究所工作两年,对于生物绘图产生兴趣,而且愈来愈专业,作品数量逐渐丰富。他的杰出表现,留给香乐思博士深刻的印象。在这段期间认识了许地山,许氏是香港大学中文学院的主任。在他的书房,看到很多古籍木刻的插图,特别是简洁有力的汉代的石刻线条,于是唐英伟请他在木刻艺术上指导和帮助。并于1939年8月20日在香港出版《中国的血》木刻集,这是他在香港出版的第一本木刻集;许地山在扉页题词:“愿将此中的一切,永刻在人人底心版上。”该书的封底是一款藏书票(图二),显示唐英伟在香港以版画为笔,号召同胞抗日;同时借着藏书票的创作,没有忘记他那帮在大后方从事木刻创作的朋友。画面上锐利的刀锋,充满了战斗力,仿佛他是一个英勇的战士,从战火中突围而出。

  唐英伟在当地站稳脚跟后,他于1940年3月和4月分别举办了两次“木刻研究班”,为香港日后的木刻活动打下了基础。5月,又以召开“木刻研究班”的形式,组织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会址设在坚尼道13号A,与全漫协香港分会同,后迁至跑马地正信中学。香港分会成立不久,即在坚尼道的中华中学举办了“纪念鲁迅六十周年诞辰木刻展”,展品除了来自陕北、重庆、桂林、广东和香港等地外,还包括李桦所作的抗战门神,叶灵凤收藏的木刻作品以及各地木刻刊物七十余种,这是中国新兴木刻在香港的首次亮相。

  1940年11月,唐英伟继续举办了三次“木刻座谈会”,以提高青年木刻爱好者的创作技巧,同时与“十月诗社”合作在《民国日报》编印了《木刻与诗》周刊(后改名《木刻》周刊),发表他本人与梁永泰、伍廷杰、区颂声等的木刻专论和作品。1940年12月10日,唐英伟《国民日报》上发表《木刻的任务》一文,指出:第一,要“彻底摆脱封建艺术的羁绊”;第二,要“不模仿西洋的作风”;第三,要“反对个人主义艺术的表现,树立现实主义的独创风格”,第四,要“表现中国的抗战精神,创造民族艺术的新基础”。唐英伟的这些主张,与新兴木刻运动所提倡的艺术风格和社会功利原则基本一致的。1941年2月在岭英中学举办了“第一次木刻巡回展览会”,目的是“不但希望给予社会一个认识,而且更希望这些木刻的原动力能激起香港更大的木运的波涛来。”

  著书告慰鲁迅在天之灵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后,进一步突袭香港。唐英伟将木刻画和书籍寄放在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代理主任马鉴家,没想到对方惧怕日军,《唐英伟木刻集》第二、三集、《新生木刻集》、《到前线去》连环木刻集、《木刻艺术论》、《木刻的理论与实际》二书等底稿,都被马鉴烧毁;只留下在自己身边,当年出版的《唐英伟木刻集》第一集。

6

  离开香港后,唐英伟不久应聘到东坪石中山大学一年,全木协香港分会也随他离开结束。他在这段期间完成《中国现代木刻史》和《雕塑的研究》,并且将木刻和雕塑作品举办展览,以及中国“木刻总会”改组,选任常任理事,后来负责《黔桂版画》期刊编辑。为了配合抗战,于1944年12月在重庆举行“唐英伟个人木刻展览会”,内容有:(一)抗战史迹;(二)黔桂铁路工程;(三)国防工业建设》;(四)青年从军运动;(五)风景及人物。教育部长朱家骅看到他的木刻作品,便电调他到重庆工作。当时的中国美术学院敦聘他为副研究员,这是木刻作者进入最高艺术研究机关的第一人。

  特别是《中国现代木刻史》于1944年7月在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出版,唐英伟在书中第一章第二节〈鲁迅的提倡〉的总结:“(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接踵在上海出现后,更证明鲁迅所说的中国还有一些‘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青年人的努力,是热情与忠诚的。这一次的展览会更给与苏联的版画展览会一个相对照,中国的艺术青年,不但已经迎头赶上去,而且在创作上已经轰轰烈烈地放射着辉煌的光芒于世界。这在鲁迅先生的评批中,‘第二次的成绩比第一次的展览有进步了。’这一点上观察起来,中国的新兴木刻,已达到鲁迅先生所预期的途径了。”以告慰鲁迅在天之灵。

  远离是非纷争,选择香港为家

  1945年7月,唐英伟被中国美术学院派到北平接收北京艺专。因为徐悲鸿患病,旧同事做了接收院长要员,气氛冷淡,把他当客人接待。于是南下到杭州国立艺专,开设木刻课程,任副教授兼出版组主任。不久接到数年断绝消息的香港渔政司香乐思博士的来信,请唐英伟到香港工作。1947年夏天,利用暑假期间,先到广州重游,接受祝秀侠的建议,于1948学年度在广州省立艺专开设木刻课程,来往粤港两地。

  就像唐英伟在1936年6月15日在《木刻界》第三期,发表《我创作木刻的经过》一文,说:“我不愿意模仿西洋木刻或无论那一个作家的风格,虽然他们的作品有时能使我受感动,但我的主观使我固执,只许做一个客观发展木刻艺术的特殊个性者,所表现出来的是被一般人所鄙视的大眼粗手大脚的劳动典型的画面,但我内心的意识并不以人家的见解和批评的歧视而轻视自己的工作,我永远抱定‘不要轻视自己,也不要被人轻视’的信条,作我努力工作的态度。”

  唐英伟这种只服从鲁迅、许地山等权威的个性,造成他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促使他全心全力投入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但因抗战胜利后,新一轮的人事安排,导致他不愿卷入是非纷争之中。连亦师亦友的李桦,在1947学年度应聘北京艺专教师之前,曾于1946年10月写了两封信劝他都没用,唐英伟不得不表明他的心迹:

  “既不愿谈政治,更不想与政治人物结不解缘,因为这个缘故,我决心不想再作三日京兆的浮沉官海的迷梦。只愿寄情于杭州西子湖的山水间,虚度战后的残生,于愿已足。谁知道青年的记忆于一夜风雨飘摇之中,又令我重温着南海之滨的旧梦了,回到香港来作殖民地主义者的帮闲者。在这插翼难飞的樊笼中,受困了二十多年之久,指望早日恢复生活的自由,和创作艺术的自由,可惜一延二、三十年了,我的木版已化成灰烬,而我的内心却仍热烈的期待着!”

  最后因为他择善固执的性格,决定到香港做自己有兴趣的工作。留下鲁迅对他的肯定,让我们去回顾。

 

 ——此文发布于2019年8月18日

 

  (原文刊登于“北京晚报”,作者为吴兴文,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 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