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30年3月,在如今的上海多伦路201弄2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团体,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进行创作,与社会黑暗斗争。当时,在左联的号召下,美术家、戏剧家、社会科学家等联盟组织纷纷成立,形成左翼文化阵营,以文艺为铎,为国人敲响振聋发聩的时代声音。
在南粤大地上,一批热血的潮籍文化青年前赴后继奔赴上海,成为左联的主要发起人或参与者,有“左联七常委”之一的洪灵菲,“左联五烈士”的冯锵,以及戴平万、丘东平、杜国庠、许涤新、许美勋、唐瑜、梅益、柯柏年等。在左联的影响下,陈波儿、郑正秋、蔡楚生等成为我国电影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以艺术为利器,为大众服务,参与抗日民族运动。
1936年春,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而她的精神流向全国,汇入各条战线。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众多粤港澳院校为维系教育不堕,曾有一段迁徙办学的艰苦历程。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管埠这个深藏粤北的小山村,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办学地,众多左联文化人士走上战时学园的讲台。青山下,武江畔,有洪深、许幸之指导学生排练的身影,有穆木天、彭慧诵读新诗的语音,有符罗飞、唐英伟、刘仑手中画笔、刻刀的辗转。左联星火闪烁,用进步文艺丰富青年学子的生活,为他们驱散前路多艰的迷茫,陪伴他们走上爱国救国的道路。
时光荏苒,战争阴霾消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时代强音。2018年以来,以许瑞生为核心代表的广东“三师”志愿者沿着韩江—上海滩—粤北管埠等时空路径,深入挖掘整理左联历史,重新发现左联与南粤大地的历史人文关联,构建南粤“左联”之旅以及诠释左联精神在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的星火传递。
即日起,南粤古驿道网特辟《在粤北的乡野寻找左联的星火》专栏,跟随广东“三师”志愿者寻找左联的星火,致敬那些曾在动荡年代中照亮祖国未来的人。
沿着韩江读书(续)——早逝的青春之歌
许瑞生
茅盾认为:“左联”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光荣的地位,它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者和播种者。它在我国现代文化史、文学史上是光芒四射、流芳千古的。在韩江溯江而上,是左联成员冯宪章、冯剑南、任钧、碧野的故乡。
冯宪章(1909-1931),广东兴宁人,1927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读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留学日本、为太阳社东京分社成员,1929年10月被日本警察拘捕、关押2个月后返国,1930年成为左联发起人之一。1930年在一次游行中被捕,1931年8月在狱中病亡,同年8月17日《文艺新闻》第23号发文称誉他是左联五位作家牺牲后又一位为革命牺牲献身的左联文艺战士。
《文艺新闻》。
1928年,他的《给一一》、《战歌》、《三一八》、《警钟》、《匪徒的呐喊》等政治抒情诗在《太阳月刊》和《我们月刊》陆续发表。在日本写了小说《游移》等,结有诗集《梦后》、《警钟》、《暗夜》等。
早逝的青春,溯江而下遇见她的身影。1930年2月左联成立大会,可见冯铿的身影。在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上,她认真倾听苏区的斗争情况。1931年1月上海《妇女杂志》发表她的小说《贩卖婴儿的妇人》。被害后,她的《红的日记》译为《女同志马英日记》。
冯铿。
《妇女杂志》。
溯江而下海陆丰,再见东平。《多嘴的窦娥》发表于1935年12月《质文》第4号,歌颂窦娥临死不屈,“多嘴”是反语,表现的是“闭口不透露红军秘密”的事实。充满激情的丘东平在1932年在《文学月报》发表了海陆丰农民运动的短篇小说《通讯员》。1933年在日本他积极参加到东京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在难得一见的东平在日本的照片中,与包括黄新波(新会人、木刻家)在内的东京左联成员合影,他手搭新波肩膀,可见亲密、真诚的品性。
丘东平著作《多嘴的窦娥》。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成员合照。
对戴平万的研究,现代学者始于天津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踏青归来》,对戴平万佳作《村中的早晨》高度评价。对洪灵菲的研究,始于1979年10月鲍昌著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一辑,1982年3月《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第三期王惠芳所作的《为革命献身的无产阶级作家洪灵菲》。
洪灵菲著作《归家》。
早逝的青春,不应在历史早逝,今天应依然鲜活。
注释:
1. 姚辛:《左联词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
2. 图片引自姚辛:《左联画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75页。
——此文发表于2018年12月27日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 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