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船古道”寻迹:云帆远去千万里,随波直抵五羊城(下)
2024-03-22 上午 10:3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中国六堡茶”   
分享

  两条辅道均崎岖  

  六堡镇黑石、恭州、芦笛、理冲等地方(即现在的塘平、不倚、四柳、理冲等地)从古到今一直是六堡茶的最集中产区,家家户户几乎都种茶做茶。这些村落都处于六堡较为偏远的崇山峻岭之中,当地老茶人所走的道路亦不尽相同:有人沿六堡河而下,踏着前人清晰可见的航道一路东去;有人顿住脚步,继而转向西、南,挑茶翻山,以减少中途的水路运输,将自家茶叶运送到邻近地区交易。因此在茶船古道的线路版图里,又形成了另外两条分别从六堡翻山越岭到夏郢和狮寨,然后通过桂江下梧州,再入西江到广州的辅道。

  六堡镇南部山区临近夏郢镇,六堡镇理冲村、四柳村和不倚村的部分茶农会选择翻山越岭,翻过松山坳、蚕村、饭包坪、吃水冲儿、双洞,直趋夏郢。少数有条件的茶农则撑排装船,沿梧垌河溯江而上,到蚕村后登岸以人挑马驮,越过饭包坪等处,到达夏郢镇后进行茶叶交易。茶商在当地收购的茶叶,集中在夏郢的码头换装上小木船,顺思良江而下入桂江送到梧州。这段水路只有20多公里。

  而六堡镇西部山区毗邻狮寨镇,当地山坪村、公坪村和塘平村等茶农则翻过界顶,直接把茶叶挑到狮寨交易,这些茶叶随后被挑到桂江边上的长发码头,装上木船,沿桂江顺流而下直到梧州。这段水路将近50公里。

1

上世纪初期,在南洋地区从事甘蔗种植的华工,饭罐与茶桶是他们每天的标配器皿。

  六堡镇四柳村茶农易良成年轻时就经常翻山走这两条线路,“以前人力不值钱,我们的茶都靠自己担出去,五十斤一箩,每次担两箩。夏郢和狮寨我都去过。夏郢是个米市,狮寨也是个大圩,把茶叶担过去卖,换回些米盐布匹和日用品。夏郢远一点,一天来回不了,要住一晚。狮寨近一点,早上去,晚上就能回来了”。

  翻山越岭的陈年往事,易良成说得就如到邻家串门般寻常。实际上,这两条辅道的线路相当崎岖,山路数十里。据日本有关志书所述:“梧州在二十世纪初期没有完整的陆路交通……道路皆为羊肠小道……道路修在断岩绝壁之下,洪水到来道路即被阻绝。”茶道通行之艰难,可见一斑。

  由于有大船能够从西江经梧州上溯桂江直抵夏郢或狮寨,所以很多茶商喜欢乘船而上,到达夏郢或狮寨收购茶叶后,再步行或骑马走过这段山路进出六堡。邓炳健至今仍记得,他父亲说当年文记和英记茶庄就分别在夏郢以及狮寨设有茶叶收购点。

  这种状况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依然如此。1952年底修编的《省茶叶改进工作组工作报告》里提到:“茶农普遍用肩担运出,六堡茶区现仅合口圩为集中地,第九区的五堡茶,则以狮寨为主要集中地,少部分以长发为集中地,茶农挑茶到圩场需50里路,经收购私商、合作社等踩制运往广州。”

2

1949年3月,广州港长堤外停泊的大量船只中有很多都是长航梧州的花尾渡和拖船。

  如今,茶农已不再行担茶翻山的“壮举”了,但在山坪村、四柳村等山间道路上,仍能不时碰见驮运物资的马匹。这些矮脚马闲庭信步,每每摇头晃脑,挂在马脖子上的铜铃相撞,发出的叮叮声响依然清脆悠扬。

 

  广州中转销南洋  

  六堡茶的输出,无论是依靠茶农肩挑担运翻山越岭辗转经梧州转运,抑或凭借不同的船沿水路在江口、都城集中,最终都归于西江水道滚滚而去。走西江水道,途经德庆南江口、悦城、禄步、肇庆大湾、高要、永安、三水,然后才到达佛山和广州,这段水路全长将近300公里。

  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茶商凭借西江黄金水道将六堡茶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州,大量六堡茶通过广州和港澳的出口商再加工、包装,主要销往南洋诸国。

  晚清以来,出口的六堡茶成品已有块状、砖状,广州和港澳地区的茶商又多以四金钱等商标命名待销的六堡茶。而对于散茶,茶商们更是直接分装入箩,投以记录这类茶叶信息的内飞(茶票),再打唛(上标签)出售。这些“打唛上飞”的六堡茶在广州和港澳地区稍作中转停留,很快又被换装上越洋巨轮,从珠三角各大商埠运往南洋地区。

  随着六堡茶名声渐响、出口销量大增,不少精明的粤港茶商纷纷逆流而上,经梨埠直入六堡设庄收茶,减少了其中的流通环节,以便获得更多利润。

  广东茶商梁福就是其中的一员。清末民初,他已到六堡镇合口街开设茶庄经营茶叶生意,之后把茶庄盘给了其义子陈永昌,自己回广州,直接代理了六堡茶区多家茶商在广州的销售业务,舒舒服服地当起了六堡茶输出终端的“大老板”。

  随着天顺祥等众多大茶庄进驻六堡,六堡镇上茶叶交易繁荣一时。六堡镇人陈胜文至今保留着父亲经营的兴盛庄茶行的茶票模版。当年,兴盛庄的六堡茶曾远销到广州和香港,甚至漂洋过海到了南洋一带,而茶票上印刷的“广州河南广生祥”也曾是六堡茶在广州的其中一家代理商。

  总部设在香港的陈春兰烟茶庄,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已是六堡茶在南洋地区的主要经销茶行。这个茶行购进六堡茶后,冠以宝兰牌子再行分销。在业务最兴旺时,陈春兰烟茶庄每季度进口300箩筐六堡茶,每筐重达100斤。

  正因有一批敢闯而活跃的茶商,茶船古道从上游到下游,再到远洋,都流动着一股旺盛的商贸气息。

 

  茶船古道尘封去  

  新中国成立以后,茶船古道的航运依然如故。1954年之前,随着时局稍稳,六堡茶的输出大增,《茶叶初制与毛茶初评》一书就特别提到,“在新、马地区南洋一带的侨胞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六堡茶区内的茶商与国营的供销社同时设点收茶,双方竞相发力,茶船古道再度繁忙。

  但这已是私营茶商船队最后的一抹余晖。1954年,国家开始统购统销茶叶,私营茶商及船队迅速消失。往来于茶船古道上的船只逐渐增多,经营六堡合口码头至梧州段航线的,已是苍梧县公交船队和木双水运社,六堡茶在西江水路上的输出,则全部交由广西梧州航运局负责。

  茶叶统购统销后,中茶广西支公司明确了在六堡茶区统购的干茶,全部运到梧州茶厂进行精制加工后再行出口。从六堡运出的茶叶,虽然仍沿着六堡河、东安江、贺江的线路进入西江,但已经不再在江口或都城停留,而是直接运上了梧州。

3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梧州茶厂的工人运送当时用于出口的六堡茶。

  另一路从夏郢镇和狮寨镇沿着桂江而下的干茶,也源源不断运到了梧州。此后,梧州茶厂的生产线开足马力,成为六堡茶生产的主角。

  苍梧县木双镇老船工毛江荣说:“上世纪50年代以后,我们撑船运出的六堡茶都送去三角嘴(梧州茶厂厂址)。送到码头后,茶厂工人就会来卸茶下船,那时的六堡茶都是一坨一坨用藤笠装好,外面用大片干竹叶包上。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我们也送过去东出口的工农仓(中茶公司的李家庄码头茶叶仓库)。”

  其后四十年间,在梧州经过精制加工的六堡茶仍然沿着西江水道被运到广州,经港澳出口到南洋地区。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六堡至梧州市区、夏郢至梧州市区、狮寨至梧州市区公路,以及梧州至广州国道相继贯通,繁盛一时的茶船古道在中国境内的运输线路逐渐为公路运输所取代。

 

  相关阅读:“茶船古道”寻迹:云帆远去千万里,随波直抵五羊城(上)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中国六堡茶”,作者:赵洋、龙天传、苏爱清、杨麦,图片:西江都市报公众号,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