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船古道”寻迹:云帆远去千万里,随波直抵五羊城(上)
2024-03-20 上午 10:04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中国六堡茶”   
分享

  这是一条神奇的古道,无数茶叶沿着这条古道走向世界;这是一条独特的古道,无数茶事都在这条古道上轮番上演;这又是一条命运的古道,无数茶人与这条古道维系一生……这就是承载六堡茶深厚历史底蕴的“茶船古道”。

  这条古道因水而兴,因船而旺,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漫长的足迹。揭开“茶船古道”的神秘面纱,带大家一同探寻这条古道的历史轨迹,重新感受它的韵味与风采……

  清朝嘉庆年间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的六堡茶,在过去陆路交通不畅的环境下,靠着由一条主道以及两条辅道组成的茶船古道,走出深山,越洋过海。

  在历史的长河里,云南普洱茶凭借茶马古道香飘世界,梧州六堡茶依托茶船古道远销海外。

  这是一条以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为起点,以茶叶、竹木等梧州特产为媒介,以货船为主要交通工具,以六堡河、东安江、贺江、西江数百公里长的航道为纽带,自发形成了连接两广,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通达南洋诸国及日、韩、欧美等地的民间商贸通道和经济文化交流走廊。

  在这条连绵万里的航道上,有曲折蜿蜒的无数险滩,有往来穿梭的小船巨轮,有炊烟袅袅的大小村庄,有风起云涌的潮涨潮落,有色彩斑斓的风土民情,还有丰富多彩的江湖故事以及海天万里的家国情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茶商、茶农和船工用清脆的号子、嘹亮的船歌和奔波的脚步打破了千百年间山林深谷的宁静,踏遍了惊涛万里碧波无垠的动荡,开辟出一条连接高山大海的经贸之路。

 

  茶船古道《明史》载  

  《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六堡茶便以其特殊的香味声名鹊起,被列为当时全国名茶之一。

  六堡茶有名,史料多有记述,但重山“封锁”之下的六堡茶如何远销海外,却鲜有人知。

  位于北回归线北侧的六堡镇,地处梧州市北部的桂东大桂山山脉延伸地带,四周群山环抱,山路崎岖难行。得益于山高多雾、树木荫翳这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六堡镇盛产的茶叶张厚大、茶味浓香,并因此畅销一时。

  在过去陆路交通不畅的环境下,走水路成了六堡茶向外运输的最佳选择。正是靠着一条茶船古道,六堡茶得以走出深山,越洋过海。

  六堡镇的群山肃穆而恬静。二月将尽,春茶始发,在山间,茶农们打着火把采下一缕缕新芽。每到收茶季,四乡八邻的茶农总要起早摸黑上山采茶,将采摘下来的鲜茶精炒细揉后制成干茶,然后又打着火把翻山越岭,赶在晨曦来临之前,将热香未散的干茶挑到六堡镇街。彼时,镇上茶商已在茶庄等候多时,雇来的工仔也已经热好了大木甑,只等蒸茶压笠,打包装船。

  陈式才久居六堡镇塘平大山中的黑石村,世代种茶。对于他来说,上述画面再熟悉不过。“童年时,我看到父母经常举松节(用松枝扎成的火把)半夜上山采茶,回家炒茶,赶茶圩。”

  六堡河畔的合口码头,是这条茶船古道的起点。无数茶叶汇聚在此,然后装上小船或竹排,沿着六堡河一东安江一贺江一西江这条主道,又或是梧垌河一夏郢镇(思良江)一桂江一西江、六堡一狮寨一长发(桂江)一西江这两条辅道所组成的茶船古道一路向东,在茶船古道中国境内线路的终端一一广州集结,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延伸至香港和澳门,然后越过南海直抵东南亚,更远的延伸线路甚至到达韩国、日本,乃至欧洲、北美地区。

  茶船古道的水路流向在明代就已明晰,《明史·地理志》中也有记载。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茶讯》的描述则更为明确:“旧时粤商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计有广元茶、广福泰、新记、三纪、永组、公盛等茶庄六个,以后将六堡茶炊蒸在箩,由合口街用小铲(一种小船)装运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时每铲装运四十担。秋冬水小时每铲只能装运二十担。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出口港、澳。六堡茶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分销南洋怡宝及吉隆坡一带。”

 1

清末时期,两广地区妇女上山采茶。

  六堡人车进良年轻时曾先后受雇于文记茶庄和英记茶庄,长期帮茶商在码头边的茶亭上收茶、筛茶、运茶。从他的忆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合口码头当年的繁盛景象:码头上人声鼎沸,河岸边舟车辐辏,一箩箩六堡茶被装运上船,一条条运茶船浩浩荡荡穿越六堡河,顺水东去......

 2

清末时期,两广茶产区使用当地的妇人分拣出口的茶叶。

 

  运茶主道险滩多  

  沿六堡河,经东安江,走贺江,入西江,直达广州,对接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全国独一无二连接桂、粤、港,直通南洋的六堡茶茶船古道,在中国茶运史上的影响绝不输于普洱茶的茶马古道。

  走这样一条水路运输通道,需要经历许多艰难险阻,沿途不仅河道浅窄,而且滩多湾险。若非亲自用脚丈量,断不知茶船古道的险峻性。

  六堡至梨埠的水路有60多公里,其间险滩重重。自合口码头以下,沙险、大中、寺坡……长则四五公里,短则一二公里便是一处滩头,其中最险的当属鸭婆滩,据说最善水性的鸭婆(母鸭)到了此处也难以调头,故而得名。

  李育恒从16岁起就在六堡至梨埠段的水路上撑排走船,一干就是20多年。对于这段水道上的滩险,他深有体会:“水道狭窄,茶叶只能用尖头船运载。每艘尖头船能装一两吨茶叶,每船配备船工三人。为了能相互照应,每次起行,总是三四只船一起‘打帮’(结队)出发。”

  一些经常走船的当地人描述,这条水道自然条件恶劣,浪急滩险,沉船翻船时有发生。经验丰富的老船工会在船头发号施令,带领船队一次次越过险境。当尖头船顺流而下时,船上一人掌舵,两人手持长竿,一路拨扫船前大块的砂石,令船只惴惴前行。每遇险滩,所有船工一齐下船,有的在岸上拉纤,有的在河中撑顶,十余人合力把船只逐一“搬过”滩头。

  在梨埠码头,茶叶将换装到载重量达八至十吨的大木船上。此种木船单桅挂帆,每船船工有三至四人,一般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一家人一应生活全在船上,这些船民就是俗称的疍家人。装满货后,单桅木船即行出发,一路沿东安江入贺江,汇入西江,直抵广东封开江口或德庆都城,再把货物换装上更大的货船。

  这段一百多公里长的水路,暗礁遍布,遇到水面平静的河湾,方得歇息。作为疍家人,现居苍梧县梨埠镇沙洲村的麦瑞清,曾在这段水路上“讨生活”。“以前的河道比现在浅,从梨埠下江口、都城,滩头有几十处。遇到险滩,就算是女人,一样要下水去拉纤撑顶。”

  大船从西江航线到达珠三角地区的商埠,那里的河道相对开阔些,但是经过肇庆的羚羊峡时,也是一次考验。羚羊峡内河道最窄处仅两百米,江流湍急,漩涡丛生,水位最深处达七八米,稍有不慎则船翻人亡。六堡人邓炳健的父亲曾是英记茶庄的经营者,谈及英记茶庄的运茶史,邓炳健说,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英记茶庄所收购的六堡茶运到广东都城后,一般分装在几条大木船上,大木船用缆绳串联起来,再由拖头(机动驳船)拖住顺流而下,这样通过羚羊峡才比较安全。

3

图为晚清时期梧州码头对开的西江江面的船舶运输情景。

4

2016年苍梧县举办的六堡茶文化旅游节上,当地茶农再现茶船古道起航。

  为了航行安全,西江航线自晚清时期起就引进了汽轮。1941年成稿的《苍梧县志》记载,“清光绪十八、九年间(1892一1893年),梧始有平安公司之轮渡来往广梧。”到了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梧州商人李虎石、周濂生等筹建西江航业股份有限公司,集资购买机动客货轮船广泰、广威,专营梧州至香港航线。其后,清朝宣统二年至民国元年(1910-1912年),这个公司又陆续购置广南、广宁、广河、广平、广清等五艘客货轮电船经营梧州至南宁和梧州至广州的线路。

5 

遇到险滩,船上的船工要全部下水拉纤。

  大量航行于西江航线上的货轮确保了六堡茶的运输安全。及至1935年,广西省政府编撰的《广西一览》称:“往来港粤,多通大汽船;溯江而上,皆通浅水电船。沿途诸埠皆可湾泊,帆船如鲫。”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中国六堡茶”,作者:赵洋、龙天传、苏爱清、杨麦,图片:西江都市报公众号,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